山西深度贫困区创新扶贫思路,帮助贫困人口脱贫。 李新锁 摄
山西吕梁山脉腹地,群山层叠、村庄寂寥,这里是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。21日下午,在吕梁市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的群山上,一群年龄在60岁上下的老农头戴草帽,为沙棘(一种抗旱经济作物)林锄地松土。这些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之路折射出中国式扶贫智慧。
山西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。在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,山西就有吕梁山、太行山两个片区。在煤炭经济下滑、区域经济转型的背景下,消除这片土地上的贫困不啻为一场战役。
走在岚县王狮乡的村镇中,“贫穷”仍然直观、清晰。低矮简陋的瓦房,用泥土夯筑的围墙,加上房前屋后的一小片菜园,构成了许多农户的宅院。站在村子中央,偶尔有一两位年过半百者走过,而他们已是村民口中的“年轻人”。
对此,王狮乡副乡长温元俊介绍,当下,贫困人口大多年老体衰、缺少技能,加上当地缺乏主导产业,撂荒土地不在少数,“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”在所难免。
山西深度贫困区创新扶贫思路,帮助贫困人口脱贫。 李新锁 摄
温元俊说,针对上述难题,当地引导贫困户把撂荒土地以股权形式流转至专业造林公司,选择沙棘作为造林树种,将“退耕还林”和“产业开发”合二为一。
温元俊表示,从市场反馈看,沙棘的保健、养生功效日渐受到重视,市场前景良好。
按照这种模式,前5年,贫困户可享受“退耕还林”国家补贴;期间,贫困户参与造林、管护,有稳定的劳务收入;5年后,沙棘进入盛果期,贫困户将获得土地实际经营利润6%的分红。
在当地政府看来,上述扶贫架构帮助贫困户在短期、中长期都能获得稳定收益。
对于这种改变,贫困户马全有感受颇深。长期闭塞的乡村生活让他显得有些木讷,脸上常带着凄苦的表情。马全有说,此地条件艰苦,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田地撂荒现象普遍。年龄大的外出打工没人要,种地收入有限。如今,撂荒土地值钱了,种植沙棘把公司和贫困户的利益绑在一起,村民们“心里有劲头”。
此前,上述地区因为地处偏僻、产业匮乏、生态脆弱,贫穷不仅“扎了根”,而且有代际遗传的趋势。因此,官方视其为消除贫困的痛点,形容为脱贫“最难啃的骨头”。
对于地方主政者而言,消除贫困不仅考验毅力,更关乎智慧。
同样是在岚县,马铃薯这种既能做菜又能当主食的农作物,正成为贫困人口的脱贫希望。
2016年,岚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万亩,年产48万吨,当地农民纯收入的半数来自马铃薯,大约有8000人靠马铃薯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。
在岚县河口乡,正值马铃薯开花的季节,山脚下、公路旁,肆意开放的马铃薯花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。借助这些乡间野花,当地乡村旅游“无中生有”,农户尝鲜旅游经济。不仅如此,近年来,岚县地方政府引导餐饮企业开发出108种马铃薯美食,推动岚县马铃薯获得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”认证,把马铃薯推销至太原、北京等地市场。
当地官方表示,2017年,岚县约有8000贫困人口能依靠马铃薯脱贫。到2018年,当地要借助马铃薯产业实现20000人脱贫。
对此,岚县新闻办主任薛卫平介绍,借助产业化开发、品牌化营销、标准化生产,马铃薯已从祖辈种植的农作物变成脱贫“神器”。
不仅如此,在岚县普明、岚城等地,能够容纳近2万人的“异地扶贫搬迁小区”初具雏形,从偏远、空巢农村搬迁至此的贫困人口可就近就业。
此外,根据贫困人口特点、致贫原因等,当地将借助金融、光伏产业、社会保障、教育培训等多种渠道,实现精准消除贫困。
实际上,不只是在岚县,在山西吕梁、太行集中连片特困区,地方政府正发挥扶贫智慧,帮助这片红色土地跟上时代脚步。
此间,山西官方拿出约三成的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11.45亿元人民币,投入到10个深度贫困县,向深度贫困宣战。(记者 李新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