累计治理流失面积5.85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4%
山西日报讯(记者 赵建军)夏日的阳光,格外耀眼。6月初,记者穿行于永和、石楼等地,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山川秀丽,地肥水美。举目望去,漫山遍野充盈着片片绿意。当地百姓说,穷山恶水变青山绿水,得益于水土流失的不懈治理。据了解,目前全省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.85万平方公里,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4%。
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,水土流失面积约10.8万平方公里,占总土地面积的69%。尤其是沿黄一带,自然条件恶劣,生态环境脆弱,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、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。
面对生态窘境,我省不断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。尤其是“十二五”以来,以晋北风沙区、吕梁山水土流失严重区和汾河流域为重点,分区域实施,大力开展集中连片和规划水保生态建设,综合治理的多元效应渐渐绽放。
地处沿黄的永和,采取大区域治理,大力度整合,高标准建设,精细化施工,探寻出了一条贫困地区“水保富民、生态兴县”的新路子,使全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交口属黄土丘陵沟壑区,依托坝滩联治、沟坝地等重点项目,田、坝、路、渠统一规划,综合治理,落实到户管护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、生态和社会效益。
贫穷与水土流失如影随形。为此,在治理水土流失时,坚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为根本落脚点,借助坝滩联治、坡改梯等重点项目,为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筑路铺桥。5年来,全省共修建水平梯田50万亩、坝滩地5万亩,昔日的瘠坡薄地,如今变成了“钱粮囤”。
“美了生态,才能富口袋!”闻喜县东镇西沟村高新捷感叹几年的变化:以前种的是玉米、小麦,那时土层薄,水肥都留不住,没啥赚头。沟坝地治理后,又栽山楂,又间种药材,每亩地年收入两三千元,比原来翻了好几倍!
民营企业活跃水保产业,绿了荒山,富了群众。在长期实践中,我省按照“谁承包、谁治理、谁受益”的原则,创新机制、综合施策,调动社会力量携手共建秀美山川。目前已发展民营水保大户30万户,治理开发“四荒”地8000多平方公里。
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效与严格的执法密不可分。去年7月,我省修订颁布了《山西省实施〈水土保持法〉办法》,让水土保持执法更有力;2015年省、市、县三级共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检查2469次,检查项目1890个,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14个,涉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1.8万公顷。
( 责任编辑:李琳 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