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|山西新闻|国内|社会|图说临县|视频新闻|临州人物|交通
媒体聚焦|吕梁新闻|国际|法制|滚动新闻|教育卫生|历史文化|三农
星期
您所在的位置:临县新闻网 > 临县新闻网> 临州人物
刘锦云:一个农民的红枣情与公益梦(之二)
临县新闻网   2016-04-19 18:18:30

临县红枣历史悠久,久负盛名。刘锦云曾是临县3000多人的枣商大军其中一员,多年的打拼,让他深深体会到了临县枣商的辛酸。为了挖掘临县红枣文化,更进一步助推临县红枣产业的大力发展,刘锦云立志要弃商从文,为枣商著书立传。

临县枣商有几多

三千子弟遍全国

勠力拼杀又如何

年销红枣十万吨

在临县枣商的这一行业,有着常人无法了解的坎坷故事与悲欢离合。一位吕梁某县的枣商在东北某红枣市场被歹徒行凶而客死异乡;一位临县的枣商在某市场因长时期的劳累也魂归他处;有好几位临县枣商因为红枣生意的亏损而不得不远走新疆;有的则是因此而拥有豪车,资产上亿;有的则是起起落落,历经坎坷。

对此,记者问刘锦云:“你经营临县红枣这么多年,什么事情让你至今难忘?哪些事情值得你骄傲?”

刘锦云说: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这是自然生存的不变法则。临县枣商秉承晋商一脉,以诚实守信为经商哲理,这个有些古老的经商哲理,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生发新芽,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新秀。”

提起令自己“骄傲”的事情,刘锦云似乎沉浸在回味当中,眼神中掠过些许豪迈,他悠悠地讲道:“有一次,一位东北通辽的客户,在与我达成交易以后,由于一时疏忽,多付给我3000元钱,而我当时也没注意到,直到当晚查账,才感觉不对,于是就通过销售单登记的信息联系了买枣的客户,对方才明白了多付我3000元钱的这件事,对我万分感激。后来,直到我离开沈阳市场,这位客户一直是我的‘铁杆枣粉’。至今,我还记得这位客户说的那句话:‘你敬我一尺,我会还你一丈,不论你卖枣到什么时候,只要我还经营红枣,就不会选择他人。’这句话实际上是对信守‘诚实’的最佳报答,我能有这样的朋友至今难以忘怀。”

“临县红枣能走到今天,它是踏着时代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,适者生存,那就是赢家。所谓,做生意的千家万户,挣钱的一家两家,就是这个道理。虽然,我没能在这个行业赚到金玉满堂,但我学到了很多很多,认识到了临县枣商对临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责任性。这些知识是书本上永远也不会有的,同时,也为我撰写《临县枣商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这是我很骄傲的从商总结。”

临县红枣正常年景产量可达23万吨,如果没有“红枣英雄”群体们的前赴后继的坚守和努力,要销售出去这么多数量,那是很难的,临县红枣更不会有今天的规模。临县枣商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遍布全国各地,成为新晋商的代表之一,这个速度是非常惊人的,当然,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鼓励。

这些因素,其实都是刘锦云撰写《临县枣商》的基本动力和养分。

世间多少事说易行却难

刘锦云为了他心中的红枣梦,放弃了所有的事务,专心致力于撰写《临县枣商》一书,于2012年4月,开始了他的著书之路。

写书要有记录与采访的工具,刘锦云从家里少有的积蓄中拿出了一万多元,在太原的赛格数码广场买了笔记本、录音笔、照相机,算是万事俱备。

人常说:“樱桃好吃树难栽”,此话一点都不假。刘锦云的写书之难,超出了他的想象,也让他走了不少弯路。该怎么写书?怎么编目录?怎么写采访提纲?从哪儿着手?采访什么人?釆访什么类型的红枣企业?红枣文化怎么写?对于只有中学文化的刘锦云来说,可谓是难上加难。他告诉记者:“原本想去书店买几本类似的书籍作为参考,可遗憾的是,跑遍不少新华书店也没有,只能从头开始。正值着急的时候,碰到了中学时期的班主任张宝珍老师。于是,在张老师的耐心指导下,我慢慢厘清思路,心里总算是有了底,真是天遂人愿”。

三年艰辛史 坎坷著书路

在刘锦云三年的写书当中,他付出了很多艰辛。

据了解,为了充实该书的内容,他先后采访临县枣农200多名;采访临县枣商100多名;采访红枣企业与红枣专业合作社三十几家;走访国内各大经营临县红枣的市场十几处;采访红枣市场管理人员十几名;拍摄相关图片上万张;行程10余万华里;七易其稿;临县枣区与离石跑了不下200次;临县与太原跑了不下80次;火车票、汽车票、住宿票、各类发票积攒下几百张;书内的素材手稿大概够一尺厚;自费20余万,历经三载零两月,2015年6月20日,刘锦云终于写成了《临县枣商》一书,该书由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。

当记者问到刘锦云用三年时间自费撰写《临县枣商》一书值得吗?

他腼腆地回答道:“我认为很值,临县枣商作为晋商一脉值得去写,值得去挖掘,值得去弘扬。因为,它的社会贡献非常之大。同时,它也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商业记载与传承,如果没有人去整理,它可能就会被时间所湮没。更重要的是,我写此书的目的,既是为了弘扬临县红枣文化,又是希望达到宣传临县红枣的良好效果,更是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临县红枣的关注与支持。这一产业,在临县涉及37万枣农的经济收入,所以,我愿意倾尽所有,为临县枣商名垂‘枣史’尽己所能。”

记者再次问刘锦云:“写书期间哪些事让你最为难忘?”

刘锦云郑重地回答道:“我是一名农民,也没有文化,虽然《临县枣商》这本书已经出版,但是,这里边有着很多人的支持与关爱。我不能据为己有,尤其是那些支持我出书的相关单位、老同志、家里人以及赞助我出书的企业与社会各界人士,在此,我深表谢意!”

据了解,《临县枣商》这本书极具收藏价值与研究价值,该书的出版,不仅填补了临县红枣文化的空白,更是山西红枣文化的第一部书籍。目前,已被吕梁图书馆与山西图书馆先后收藏。其事迹先后被省市县各类各级媒体刊登报道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。(张福荣)

未完待续

 

编辑: 李小刚      责任编辑: 杨秀春 来源: 三晋都市报
分享到:
  相关链接
  图说临县  
   
 赵伟峰的“ ... 雪  后 
   
古柏群 黄河壶口瀑 ... 石骆驼山风光 
   
魅力青塘 临县月饼生 ... 抗战老兵乘 ... 
  新闻中心  
友情链接  
临县政府网临县党建网
地址;临县政府大院西四楼    邮箱:linxianxwb@163.com     电话:0358--4423688
临县县委宣传部主管 临县新闻办主办
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晋B2-20060016
广告经营许可注册:140100130438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