垣曲县东环花苑小区是当地集中安置山区农民的移民示范工程,配套有图书音响室、红白喜事综合厅、卫生所、休闲小游园等公益设施。6月28日,移民户郭高云说:“没想到咱这辈子还能从山沟沟,住进高楼里。用水方便了,电视看上了,上厕所都不用跑出去了,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!”
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,拥有太行和吕梁两大连片特困地区。这些地方山高坡陡、环境恶劣,致使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重重。从1996年开始,我省实施有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。2010年后,逐步加大了扶贫移民力度,并按照与产业开发、城镇化建设、旧村开发利用和完善社会保障“四个结合”的原则,多措并举,帮助群众跳“穷窝”,拔“穷根”。数据显示,1996年-2014年,全省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35.18亿元,85.8万群众搬出了山庄窝铺。省委、省政府确定,今年新扶持10万人口实施易地搬迁。
户型面积不等、房型各有特色、巷道整洁一新……这是沁县新建的移民搬迁居住点。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,该县创新理念、大胆实践,采取政府统一规划、移民户全程参与的做法,有效激发了群众的搬迁积极性。农民徐庆方高兴地说:“新建房怎么建,群众自己说了算数,政府是帮办不包办!”
搬得出只是移民的第一步,能否致富是移民稳得住的关键。在实践中,全省各地因地制宜、大胆探索,逐步形成了城镇社区型、产业配套型、庄园经济型、企业承建型、劳务就业型等多种移民搬迁模式,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扶贫效益。左权县依托移民旧村,发展庄园经济。截至目前,全县开发庄园经济247处,累计完成投资4.2亿元,向移民村支付土地使用费800余万元,直接增加了移民收入。
易地扶贫搬迁在改善贫困群众安居环境的同时,还有力推进了城镇化建设。忻州市是我省贫困面大、贫困程度深的地区。该市改变过去从山上到山下、从沟掌到沟口的搬迁方式,大胆推进城镇化搬迁安置模式。2012年以来,全市90%以上的移民安置在县城或城郊,增加城镇居住人口9万多人,直接提高城镇化率3个百分点。
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,一些地方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也存在补助标准偏低、配套设施滞后、产业配套跟不上等问题。对此,基层干部建议,应出台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,建立发展后续产业的长效机制,确保迁移一处、成功一处、脱贫一处。 山西日报 记者赵建军
|